一山難容二虎 孟關良楊文軍只做搭檔不做朋友
作者:作者 責任編輯:liyoubin [2008-08-11 16:46:41] 出處:PConline原創
賽艇手楊文軍和孟關良在技術上的互補性非常強,而且都有很強悍的個人能力。遺憾的是,他們是性格差異非常大的兩個人,訓練之外的關系,簡直可以用“形同陌路”來形容。2004年,他們在最后時刻驚現超越,為中國奪得了第一個水上項目奧運金牌。輝煌之后,他們分開了一段,這對缺乏溝通樂趣卻又被迫終日耗在一起的他們來說,這不啻是一種解脫。
但是,備戰2008北京奧運,中國賽艇隊找不到更合適的雙人艇替代人選,必須還是由楊文軍和孟關良配對。目前,他們的實力更加強勁,在北京奧運衛冕的可能非常之大。
孟楊較勁,一山難容二虎
在中國皮劃艇隊,孟關良進入國家隊比楊文軍早八年,屬于中國劃艇隊資格最老的運動員之一。1984年,身高1米82的孟關良從游泳轉向劃艇,不到兩年,他就開始展露出自己的劃艇天賦。1997年,孟關良在全運會上輕松地拿到了500米和1000米兩塊單人劃艇金牌。在隨后的日子里,只要一下水,金牌就非他莫屬。1998年孟關良包攬了全國劃艇冠軍賽所有單人艇項目的金牌,從那以后他就成為了中國劃艇的領軍人物。孟關良不僅在國內獨占熬頭,在亞洲劃艇界也同樣數一數二。他出色的戰績也似乎成了年輕運動員不可逾越的高度。
然而在孟關良統領中國劃艇數年之后,2002年一個叫楊文軍的江西小伙進入國家隊,他的出現讓原本毫無懸念的劃艇比賽增色不少。
與孟關良相比,身高177的楊文軍在肌肉的力量上并不占優勢,但他卻是一個特別喜歡鉆研的運動員。2002年的全國春季冠軍賽上,剛到國家隊幾個月的楊文軍就對將近30歲的孟關良形成了威脅。在這種情景之下,孟關良“被迫”增加了自己的訓練量,他不愿輸給任何以他為目標的對手。劃艇比賽是一項短距離的水上速劃運動,它和路地上的短跑一樣,雖然從成績上看,冠亞軍之間只是零點幾秒的差距,但是這個微小的差距卻幾乎不可逾越。
而一向不服輸的楊文軍,也一直不愿接受總是輸給孟關良的現實,自從17歲進入國家隊以來,孟關良不敗的神話就是他運動生涯中的一個陰影。他相信自己總有一天能在領獎的時候站得比孟關良高,超越孟關良也成為了他最大的夢想。
孟關良、楊文軍就是在這樣的競技環境中訓練的,雖然同在一個國家集訓隊,但他們平時很少交流。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就是對手,而對手是沒有友誼的。
“肌電圖”促成孟楊組合
孟關良世錦賽第五的成績并沒有讓馬克對自己在雅典的目標感到放心。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中國劃艇隊的博士們在檢測訓練用的肌電圖中意外地發現了一個現象。
曹景偉回憶說:“當時作了一個分析,這個分析在完整技術下的一個肌電圖。兩個人當中,孟關良在完成一槳動作的時候肌肉放電是比較均衡的,也就是說他能夠比較合理地把自己的肌肉力量都使用出來。而楊文軍是一個爆發型選手,他的主導肌區放電非常明顯,那么來說這個就引起我們的思考——教練組在進行研究的時候認為:這是兩個類型不同的運動員。”
根據這次測試,馬克決定把國內兩條最優秀的艇組成雙人艇。但一開始,孟楊兩人卻并不樂意接受這樣的改變。
“在前面的人就跟劃單人劃一樣,而在后面的跟槳的人就不能按照你自己習慣劃。同在一條艇上,又是二號位,你就只有跟著他劃。”這是小將楊文軍的不習慣。
“楊文軍那時成績還是可以的,而我在國內也是處在一個比較好的狀態。兩個人都成績好,都有自己覺得對的想法。因此,也就沒有一方愿意接受另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教練。”
如果心拴不一起,力也使不到一塊,又何談沖擊獎牌?于是,國家集訓隊決定讓孟關良和楊文軍住進同一間宿舍。希望朝夕相處能讓他們之間的關系逐漸融洽起來。果然,在2004年德國杜伊斯堡世界杯總決賽中,兩人戰勝了去年的世錦賽冠軍波蘭選手,以1分42秒92奪得雙人劃艇500米冠軍。這也是中國劃艇選手奪得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就這樣,他們奪得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冠軍。
他們不會在任何人面前標榜他們的友情,也許是因為他們都知道——兩人做為對手的時候總會比同舟共濟的機會多。但人們還是在期望,有一天…… (來自論壇)